Thursday, August 27, 2009

ConceptMap-aided blogging: How it works



瀏覽本博客,可以留意到其中一個特色,就是每篇文章都是與一個導想圖(Concept Map)一起配合發表的。讀者或許會問,這些文章與導想圖之間究竟有甚麼密切的關係?對這問題,此前另一篇文章: "Concept Mapping vs Mind Mapping",已先就Concept Map在今天Web2.0世界所產生的特殊功用作了簡單分析;以下再進一步解釋,我是怎樣利用Concept Map這方面的功用來撰寫本博客的文章。

首先指出,從資訊搜集的角度來看,應用於今天的資訊社會,Concept Map實在是個理想的「資訊存取」工具;只不過傳統以來,存檔的目的是爲方便尋索,而Concept Map所針對的,則是思維方法,兩者互不相干,因而直至今天的Web2.0 Applications出現之前,大概沒有人會理會Concept Map可以有甚麼資訊處理的功用。

上一世紀的存檔方法,是以邏輯爲進路,按類別把資料存入預設的目錄系統之中,亦即圖書館一直沿用的入檔方法。今天,隨著IT科技發展,更方便快捷也更能照顧個別需要的存取方法,是簡單地按個人想到的關鍵字(key words),任意爲每項要貯存的資訊加上標簽(tagging),作爲尋索識認;其後,經過互聯網上的交流互動,這些標簽逐漸匯合起來,「約定俗成」地成爲互聯網上通用的所謂「俗民分類」(Folksonomy)。

但其實俗民分類(Folksonomy)的著眼點,與傳統的科學分類方法(Taxonomy)基本是一致的,都同樣是如何把資訊歸類,分別只在分類的方法而已,並未有回應今日Web 2.0 Applications所帶來資訊世界的根本變化。今日的知識型社會,不單資訊充裕更是快速轉變。而由於信息的交流,是完全由目的來主導,因而在充滿著無數選擇的資訊環境,是更逼切地需要「意義」和「價值」來帶動,以至今日存檔時要首先處理的,已不單是「歸類」的問題,更是「釋義」的問題:爲甚麼這項資訊值得貯存?我怎樣理解這項資訊在當下環境中的意義?這博客的Concept Map,目的正是把這樣經過「釋義」而得的資訊,彙集起來,編成一幅能表達意義的圖畫;然後在博客的文章,再透過文字把這些「導想」圖所蘊涵的意義進一步闡述出來。

簡單總結,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,在今天Web 2.0帶來的資訊世界,導想圖/Concept Map可以成爲存取資訊的另一選項,就是把一些從個人視角選取的資訊「圖象化」地連繫起來,成爲一個個具有「適時意義」,方便記憶,並可隨意按需要增減內容的「資訊組合」。運用得宜的話,這樣的資訊組合正是 a way of discovering how we see the world and giving it a name -- 十分適切知識型社會「學會學習」的重要途徑 -- 這博客內的導想圖與文章內容,就是透過這樣的學習途徑得到的果子。

特別一提,上述這種文章與導想圖之間的關係,是互爲因果而非單向的 -- 透過發掘意義,文章與導想圖彼此影响 -- 過程中,兩者的內容都不斷互相豐富。

最後,以一個實際運用Concept Map的例子作結束:
  1. 在本博客的上一篇文章(The Dilemma of Learning),我提到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M. Christensen1997年出版的一本經典著作:The Innovator's Dilemma,並指出可以藉Learning Curve所標示的學習變化,解釋技能發展過程中所經過的cognitive stage, associative stage,及autonomous stage三個不同學習階段的特性,從而了解爲何大企業雖然資源豐富,管理完善,卻是越成功越與帶動轉變的Disruptive Technology接不上軌。從這分析,我想到另一本近年備受注意的商管著作:Blue Ocean Strategy by Kim & Mauborgne (2005, 中譯【藍海策略】),當中提倡一個關係企業致勝的核心概念:Value InnovationThe Innovator's Dilemma一書所描述陷於「成功困局」的大企業來說,Value Innovation的重要作用,從上述「學習弧線」的角度看,正是針對企業沿「正途」發展邁向高峰過程中面對的Innovator's Dilemma,對症下葯,透過與客顧尋找雙贏的策略,不斷開啟新的學習弧線,打開更緊貼環境轉變的學習空間,引導企業從發展困局中脫穎而出。至於這書題目:Blue Ocean Strategy所標榜,藉以抛離競爭對手的「藍海」市場,其實只是這樣不斷學習所帶來的結「果」,卻不是令企業持續發展的真正原「因」
  2. 從 (1.) 的圖表可以容易看到,Blue Ocean Strategy一書提出達致Value Innovation的途徑,其實與Stephen Covey所提倡的"Think Win/Win" (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, 1990), 基本是同出一轍。
  3. 這樣的觀察,也讓我即時想到,我在〔講生意,學耶穌〕博客的文章,記述了兩個成功的經營例子,原來都是以「藍海策略」爲營運方針:
現把與上述各點的有關資訊彙集起來,藉著Concept Map ,編成一幅「能表達意義的圖畫」。有興趣跟進這題目的朋友,可以思索一下:
  1. 在附上的導想圖,找到甚麼與您切身有關的「點子」?
  2. 您還聯想到甚麼其他可以放入圖內的相關資訊。在這重編的「導想圖」中您又看到甚麼新的信息?

1 comment:

  1. Three points I want to raise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 maps : 1) for a concept map that grows in size (as relevant thoughts are added), it could go more and more beyo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reader 2) most concept maps have a ‘tree’ or ‘node’ shape, whereas interaction between elements can better be shown by a ‘mesh’ shape 3) I look forward to seeing some big projects (of governments or corporations) being explained by concept maps, not only by documents.

    ReplyDelete